更为惊奇的是,当他在研究这个透骨的时候,他发现这头骨里好像有东西在晃动!这可了不得啊,头骨里还会藏有什么东西呢?再一研究鉴定,不得了,这些黄色物质竟然是头骨中残存的脑组织。这...
2022-08-10 639
理趣诗,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。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,还具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价值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因为古代诗人大都有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的人生经历,所以能够从日常
理趣诗,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。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,还具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价值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因为古代诗人大都有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的人生经历,所以能够从日常生活与大自然中提炼、挖掘出内在的道理。譬如,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,便有了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;宋代诗人朱熹读书读着读着,便有了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”。
诸如此类的理趣诗,可谓数不胜数。本文就让我们通过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《惠崇春江晚景·其一》,来感受下我国古代理趣诗的艺术魅力。首先,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《春江晚景》所作的组诗作品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》中的第一首。它的原画共有两幅,与《惠崇春江晚景·其一》相对应的便是惠崇的“鸭戏图”。
据记载,这首诗写于神宗元丰八年(1085年),当时苏轼正在汴京(今河南开封)。可惜的是惠崇的原画早已经遗失,不过苏轼的这首诗却成为了名篇流传至今。并且,苏轼的这首诗完美还原,甚至可以说是超越了原画中江南春色的意境。那么苏轼在诗中究竟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境的呢?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苏轼的这首《惠崇春江晚景·其一》:
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诗的第一句“竹外桃花三两枝”,即竹林外有着三两枝桃花刚刚绽放。别看这句诗很浅显,却透露出了很多信息。一方面,它表明了看桃花的视角,是隔着稀疏的竹林,远远望去。另一方面,从桃花还没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,说明季节是在早春。另外,桃花是春天最典型的景物,它代表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。
紧接着的一句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则是苏轼这首诗蕴含深刻道理的地方。它的字面意思是说,早春江水的回暖,最早知道的是在水中嬉戏的鸭子。单从这层意思来看,它与第一句相呼应,都是为了表明季节是早春。但由于它是鸭子的触觉印象,这无疑补充了原画中静态桃花难以传达的感觉。也就是说,要想知道春天是否来临,就必须要走出去亲自感受。
这也就说明了,凡事都要亲历其境,才会有真实的感受。诗中的鸭子如此,现实中的我们不也这样吗?倘若再延伸的话,日常生活中很多事都被表面现象所掩盖了,这时就需要我们亲自实践才能知晓它的本质。因此,苏轼的这句诗是可以启发人思考的,是具有见微知著、举一反三道理的,所以它值得我们一读再读。
然后,我们再来看诗的后两句“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”,即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草,芦苇也开始抽芽,河豚正在逆江而上。这两句诗中的前一句依然是对早春季节景物的描写,至于后一句中的河豚则是诗人的联想,因为河豚每年春天都要逆江而上,在淡水中产卵。而这自然也是原画不能表达出来的意境。
综观苏轼的这首诗,虽然是一首题画诗,但是他却以极其细腻的笔触,把握住了早春时节春江景色的特征,表达了诗人对早春到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。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画为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,我想这八个字用来评价苏轼自己这首诗再合适不过了。
标签:
相关文章
更为惊奇的是,当他在研究这个透骨的时候,他发现这头骨里好像有东西在晃动!这可了不得啊,头骨里还会藏有什么东西呢?再一研究鉴定,不得了,这些黄色物质竟然是头骨中残存的脑组织。这...
2022-08-10 639
世界之大无奇不有,各种好玩有趣的冷门小知识在等待着我们探索,今天就让知识君带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些好玩的冷知识吧!有吉祥、仁孝之意,直到屈原对乌鸦的身份提出了质疑,然后出现了...
2022-08-10 656
党员不能等同于普通群众,因为党员的责任更大,担子更重,困难面前要冲锋在前,危急时刻要挺身而出。虽然这份誓词24个字中有6个错别字,饱经沧桑、陈旧模糊,但目睹者无不深深震撼于书...
2022-08-10 561
很多人提到历史的第一反应就是“背”。虽然记忆的积累是学习基础知识的必要的方式,现在的考试越来越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、归纳总结,和对知识迁移能力的理解,死记硬背在文...
2022-08-10 799